新甘肃·甘肃经济日报
记者 李明娟 通讯员 夏露 邓雨佳
企业发展的长河中,“师带徒”的传承模式宛如一座坚固的桥梁,连接着经验与创新,传承着智慧与精神。在中国能建中电工程甘肃院,这种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影响力,激发了团队的创新活力,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视角一:“花花”带“小花”
酷暑河西,热辣滚烫。中国能建中电工程甘肃院外业组工程人员顶着高温在沙漠戈壁工作。
“国庆,对机身、姿态、磁罗盘全面检查了没?”豆大的汗珠顺着花春亮的脸颊滑下,但他还在跟一旁的董国庆叮嘱着。高温天气下,为确保由中国能建甘肃院设计的武威北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终勘定位按期推进,花春亮带领徒弟董国庆和外业组成员一起开展无人机外业航测工作。
入职十年有余的花春亮,大家习惯性地叫他“花花”,一直在甘肃院勘测部工作,擅长无人机航测和工程测量,负责和参与的工程有近百项之多。面对新入职的“小花”员工,花花格外用心,毫无保留传授经验,帮助他们早日掌握技能,尽快实现角色转变。
“我主要负责无人机航飞路线规划,让徒弟实时监测周边风速、气温等天气要素数据,他们遇到什么问题,我都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。”作为师父的花春亮积极履行“传帮带”的作用,充分挖掘徒弟的潜能和发挥其特长。此次外业,他带领年轻员工进行航飞控点的布设和坐标采集。
“师父在现场手把手教我,让我学习无人机构造等航测的基础理论知识,亲自动手组装无人机。”理论加实操,入职一年的董国庆在外业工作中迅速成长。
除了花春亮和董国庆这样的师徒,勘测部还有师父锁宝和徒弟胡栋,师父罗海军和徒弟张兰军,师父侯鹏博和徒弟王新博,师父丁玉涛和徒弟张钊……在设计企业“师带徒”这种传承,不仅立足在外业工作中,还表现在内业的传道授业解惑里,“传”授之以渔、“帮”助之以需、“带”率之以行。师父们的以身作则、身体力行,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大功率“输出”,竭尽全力带好徒弟,已成为优秀传统。
视角二:“百炼成金”铸英才
从一无所知的设计小白,到独当一面的结构专业骨干,李金成长道路上每一次的“千锤百炼”都值得铭记,他十分感谢师父刘生奎刻意地“百炼成金”。
“在结构专业新知识上,你也是我师父,技术迭代升级很快,我也要向你们年轻人学习,相互交流,共同进步!”李金第一次见到师父刘生奎时,师父跟他说的这些话他记忆深刻。
入职后,李金正式成为送电部的一名输电线路结构设计工程师。“第一次负责750千伏的工程,因为出线困难,工程需要新设计一基全高100米的双回路耐张塔。作为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,面对如此高的电压等级,我心中焦虑忐忑不安。”“你怕啥,我来给你把关!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,把平时所学付诸实践,放心大胆去做。”听到师父打趣的话,李金的紧张感顿时消散,他发现除了严谨认真,师父也不乏幽默风趣和乐观阳光。
事后,刘生奎笑谈,当时看出徒弟李金已紧张得手足无措,就想着给年轻人卸压力,加油打气,帮助其顺利完成人生中第一个高电压等级工程。
“作为结构设计工程师,必须要严谨好学。”李金坦言,这是师父刘生奎平日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,“当工作中遇到不懂之处时,师父总是能够第一时间细心地进行解答、分析和教授,让我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。”
“是金子就让他发光”在刘生奎与李金师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在“师带徒”传承中,师父尊重年轻人的大胆想法,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,百炼成“金”被很好诠释,重新定义。
“师带徒”传承模式的意义远不止于技能的传授。师父们以身作则,凭借其坚定不移的敬业精神和无可挑剔的职业操守,为徒弟树起了榜样旗帜;徒弟们则怀揣着蓬勃的朝气与新颖独特的思维,为师父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启迪。双方深入探讨,在激烈的“争论”中迸发出璀璨夺目的智慧火花。师徒携手共进,双向奔赴的蓬勃态势,营造了良性竞争的氛围,形成了强大的内驱动力,助力企业在时代的汹涌浪潮中劈波斩浪、奋勇前行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szb.gansudaily.com.cn/gsjjrb/pc/con/202408/20/c177948.html